
(文:谷彦平)
童年的时候,或许是平常日子太清苦,总盼望有一个节日调剂一下。那时候,乡亲们对年节非常重视,过年过节都有一些特殊的讲究,总要提前做一些精心的准备。在众多的节日里,立夏节算是比较隆重的一个,因为这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。
立夏这天要称重。据说,此俗与蜀汉后主刘阿斗有关,说魏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国,阿斗沦为亡国之君,被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居住。司马昭唯恐原蜀国臣民不服,就善待阿斗,封他为安乐公,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,司马昭当着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,夸口不会亏待阿斗,要让阿斗生活优裕,增加体重。司马昭还宣布,以后每年立夏都要给阿斗称一次体重,并公告于天下,以供世人监督。后来此事传开,民间效仿,就形成了习俗。小时候立夏这天,生产队仓管员都会悬秤于仓库前的大树下,给小孩们称体重,以检验一年体重增加了没有,而且秤砣放的时候也有讲究,只能往外挂(表示增加),而不能往里头移。
在湘南农村,立夏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煮一大锅立夏粥。在我的记忆中,天刚蒙蒙亮,妈妈就为煮立夏粥做准备,从上架圩场买来瘦肉、粉丝、油豆腐、豆芽、笋仔等配料。她先把锅烧热,倒入油,把这些配料炒熟,放一旁待用,然后,用铝锅装上适当的水,待水开后放入大米和雪豆,不一会儿,锅盖旁一缕白色的热气慢慢升起,锅内“咕嘟、咕嘟”地沸腾着,那一粒粒晶白如珍珠的米粒在翻滚,妈妈把头天磨好的糯米粉、粳米粉用水搓成长条,然后扯出一小团一小团的粉泥搓成汤圆(耒阳话:吊粒)放入锅中,并且用铁勺不停地搅拌,慢慢地汤圆浮起来了,妈妈把炒好的配料倒入锅内一起煮。出锅前,妈妈还会在粥里放少许盐,在粥面上撒上葱花,淋上几滴香油,一锅又香又浓地立夏粥就煮好了。用大碗盛上一碗立夏粥,浓稠的粥里面或大或小的汤圆呈现半透明状,彼此随意地依偎在一起,粉丝、豆芽似云缕一般映衬着它们,和谐而安祥。一股米香、菜香、鸡蛋香、芝麻香混合在一起,舒坦着你的鼻腔,勾引着你的食欲,一碗立夏粥端在手里,看在眼里,都是满满的、沉甸甸的幸福感,吃上一口,汤圆软糯又筋道,黏黏的稍有些粘牙,豆芽、笋仔清淡、柔滑又有些爽脆,咽下去既暖心又暖胃,不一刻工夫,我们吃得大汗淋漓,看着孩子们这副欲罢不能的吃相,妈妈的眼里充满浓浓的爱意和辛酸。
立夏这天还有一“乐”,就是孩子们要在这天“斗蛋”。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蛋,用一品红兑水,把鸭蛋或者鹅蛋染红,每人两个,装在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,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衣服上的纽扣孔里。相传瘟神嗜睡,在立夏之日方醒,醒来就散播瘟疫,孩童受害尤甚。女娲闻之与瘟神辩理,瘟神无奈应允,以胸前挂红蛋为标志,立夏之日孩童胸前挂红蛋者一律不加伤害,孩子们拿到蛋,就三五成群,蛋头碰蛋头,蛋尾碰蛋尾,一个一个斗过去,破者认输,最后分出高低,蛋头胜者为第一,蛋称“大王”。蛋尾胜者为第二,蛋称“小王”或者“二王”。
《礼记·月令》解释立夏曰: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”,说明在这个时节,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,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泥松土,乡间田埂上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,日日攀长,初夏的霞光开始展示大自然澎湃的热情。
立夏节,标志着炎炎夏日即将来临,立夏粥是耒阳饮食一绝,从明末清初开始耒阳人就用熬粥的方式喜迎立夏节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。喝了立夏粥,湘南农村开始插早稻秧,因此,它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,提醒大家不误农时,不忘农事!
责编:梁昕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重拳出击 三都镇严厉打击私挖盗采违法犯罪活动
撑起青春“守护伞”!耒阳各乡镇开展“禁毒+反诈”宣传进校园活动
【耒水欢歌】“方寸地”变“增收园” 长坪村1.1万羽“致富鸡”点亮庭院经济
【简讯】马水镇:交通安全进校园,敲响安全“上课铃”
耒阳市人武部送训入校 衡阳理工1200多名新生开启15天军训淬炼
“真枪实弹”等你来体验!耒阳首个军事装备国防教育基地正式开放
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耒阳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
耒阳市6个旗舰中医馆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
下载APP
分享到